最新目录

四川省犍为县扶志与扶智促进扶贫工作的经验启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扶贫、扶志、扶智的内在逻辑 扶贫的作用是能够保障收入的来源,使贫困者能够远离贫困。扶贫要求必须坚持精准扶贫、对贫困的对象进行精准的识别,以实际为立足点,采取因地

一、扶贫、扶志、扶智的内在逻辑

扶贫的作用是能够保障收入的来源,使贫困者能够远离贫困。扶贫要求必须坚持精准扶贫、对贫困的对象进行精准的识别,以实际为立足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进行综合实施,确保贫困户生活的基础上提高其收入水平,将产业作为主导扶贫,兼顾托底扶贫。扶贫只有通过扶志,才可以推进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通过对思想、观念、信心的扶持,增强贫困农民的主观意识。扶贫更需要扶智,通过扶智保障农民脱贫不返贫。扶智就是将贫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让贫困农民能够运用科技和知识达到自主脱贫的目标。在精准扶贫中,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离不开扶志与扶智的结合。

二、四川省犍为县精准扶贫概况分析

(一)贫困状况与主要困难

犍为县当前项目实施贫困户缺乏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是制约脱贫奔康的主要因素。项目实施贫困户入户路为土路,生产生活雨天出行困难,限制了贫困户出行和对农产品的买卖。项目实施的贫困户无硬化院坝,需要晾晒的农产品无法晾晒,造成农产品变质、腐烂,严重影响了贫困户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项目实施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制约了贫困户持续发展。贫困人口缺少职业技能,自我发展能力弱。

通过发展增收产业,支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硬化入户路、院坝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瓶颈,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要将持续稳定脱贫作为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针对性目标,按照脱贫标准精准对比,对于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针对性改善,因地制宜制定策略。通过生产发展帮扶找准脱贫路子、增产增收;通过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面貌,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二)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1.财政扶贫成效

做好脱贫攻坚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积极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加大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力度,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做好脱贫攻坚投入保障。进一步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增加总量,保障对脱贫攻坚项目的资金使用投入程度。优化对资产的筹集方法,依据全县扶贫专项工作计划,对接好全县相关部门的细化目标,使具体项目与所需资金形成有效配合,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达到预算水平在总体上平衡的效果。

2.产业扶贫成效

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围绕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统筹推进水网、田网、路网配套建设。推动特色产业由传统优势区向适宜的贫困村延伸,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通过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闲置资产、股权量化集体资产、土地流转入股等措施,为有效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益创造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大力鼓励科研院校、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到贫困村所在乡镇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贫困村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的优势,利用农民合作社的连接,使家庭农场以及各个专业户发挥其基础性的效用,进行产销一体化的模式,带动一批带农效果显著、产业效果互补、能力素养强、稳定性高的农业产业化构成的集合体,促进乡村产业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3.基础设施扶贫成效

通过提前规划,计划对全县贫困村未改造和急需升级改造的贫困村进行整村改造,对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用电进行入户调查,实现都能接通动力电、家用电器正常使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力争将电力建设扶贫专项全部纳入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范围。

三、四川省犍为县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经验启示

(一)用精神文化推动精准扶贫道路

全面完成贫困村广播建设任务,确保贫困户的电视信号通顺,建设多功能室、文化中心、体育设施,开展多样的文化项目活动。以文明村镇的建设为目标,使文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促进群众好习惯的自觉养成,树立健康良好的文明新风,充分调动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抓好贫困村文化人才培训,加强对全县新闻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乡镇宣传文化专干的管理和培训,切实提升业务素质。发挥县文联、县社科联作用,加强对乡镇文艺人才、社科人才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加强乡镇文艺社团建设。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网址: http://www.hkdlxbzz.cn/qikandaodu/2021/0620/1363.html



上一篇:南京科技型初创企业营商环境优化及发展策略分
下一篇:论激发基层协商民主有效运行的三维动力

航空动力学报投稿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航空动力学报版面费 | 航空动力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空动力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