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动力及其实现逻(4)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凸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面行为的违和感。这主要指向的是:由于社会大环境明显形成一种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因而当人

第二,凸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面行为的违和感。这主要指向的是:由于社会大环境明显形成一种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因而当人们在做与其相悖的行为时的劣势地位被凸显,进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心理感受。时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种尤需注意的问题。其一,思想上漠视,对价值规范和价值感召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事不关己,我行我素,将自己置于道德的真空中。其二,心理上排斥,通常表现为对官方所做之事,未经了解前因后果就给其贴上假大空的标签,大势放大社会的黑暗面,一股世界末日式的悲观情绪扑面而来。其三,行为上蔑视,不是质疑行善的虚伪,就是采取污蔑、敲诈的形式从根本上进行否定,在反人类中寻求刺激,力图以此来填补内心的不平衡。所有这些情形都警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靠人的“自在自为”,必须辅以必要的社会约制。一方面,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能够影响人的认知、思想、态度和行为。要利用强大的舆论制约机制迫使反伦理、反道德的行为有所收敛。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体系,着眼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法律规制相衔接,推进社会风气、舆论引导和制度规约深度融合,进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好形势[16],以进一步凸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面行为的批判和孤立,督促价值主体慎独慎微、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回应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倡导。

第三,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所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特指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获得体验和得到认同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国运昌盛的人民富足、司法判决的公平正义、善行义举的褒扬,等等。这种满足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人们主体地位的认可和需要的满足上。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的主体地位也由此日益彰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备了可能的条件。要继续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聚焦人民关心的领域和迫切希望解决的短板和弱项,激励人民同心聚力,推动生产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要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意识的空前觉醒,我们应该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也要注意控制其自我意识和为我倾向的恶性膨胀,引导人们以健康积极的态度看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郭婷.价值观何以融入日常生活[J].人文杂志,2019(2).

[3]编写组.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石羚.涵养深层的国家情怀[N].人民日报,2019-04-15.

[5]汤勤福,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J].文史哲,2018(3).

[6]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吴增礼,马振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9).

[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11]李光伟.第四代人之梦 自我实现与超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王娅,瑞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基本价值理念的把握[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2).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吴增礼,黄春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负面清单制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网址: http://www.hkdlxbzz.cn/qikandaodu/2021/0622/1374.html



上一篇:地方法治建设动力的社会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制度实施机制的行为动力学分析

航空动力学报投稿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航空动力学报版面费 | 航空动力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空动力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