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党内矛盾苏区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动力(4)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党的组织文化上,党内矛盾推动苏区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1929年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溪背村召开,大会最

在党的组织文化上,党内矛盾推动苏区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1929年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溪背村召开,大会最后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由此开始了一场苏区党内、军内的大整顿,在思想上、组织上开启了建党、建军的新篇章。会议的缘起则是为了解决红四军内部从离开井冈山之后一直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红军自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之后,就一直存在着“党应不应该管理一切”,“要不要一切归支部”,以及有没有流寇主义和军阀残余等争论[15]。从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文化视角出发,当时的这一争论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党的集中体制问题,即要不要维护党的领导权威,实行党的集中制领导,因争论是在军队中发生,则体现为党的领导和军队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即党和军队成员如何正确认识个人民主与集中领导的关系,突出体现为红四军中是存在绝对民主主义还是家长制的矛盾分歧。红四军内部的这种争论在经历长期发展后,终在1929年6月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上全面爆发,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遭到会议的抵制,毛泽东在前委书记的选举中落选,随后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前往地方指导闽西土地革命,红四军则进军广东,遭受了战场上的失利。内部矛盾与分歧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中央的注意和红四军争论双方的进一步反思。在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下,在陈毅、朱德的主动作为下,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四军,并促成了“古田会议”的最终召开。会议最后确定了“由下而上的民主集权制”,提出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提出要严密党的组织,规定了“新分子”的入党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12]99推动了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健康发展。

在党的行为文化上,党内矛盾推动了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的形成。苏区时期,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密切联系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220苏区党的好作风的形成,有着诸多的原因,但从生成动力的角度出发,因党内矛盾带来的直接推动力不可忽视,也就是说苏区时期的优良作风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革命者在现实矛盾的解决中形成的。例如,围绕土地革命的现实操作长期存在着争议,甚至在苏区党和政府内部也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此存有争议,有些地方甚至使土地革命和土地分配难以顺利进行。针对这一现象,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革命者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力争最可能地了解各地实际情况,根据调查所得再确定土地改革的原则方案。为此,毛泽东先后进行一系列调查,著名的就有宁岗、兴国、宁都、寻乌等调查活动,并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也因此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实现了由“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地主土地和一切公用土地”和富农多余土的转变,在分配原则上顺利解决了“按劳动力分配”还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争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抽多初少”“抽肥补瘦”等正确的方针政策,正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强调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共产党的正确面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7]10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在这种抵制党内错误思想路线的实践中不断强化苏区“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等党的优良作风。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250-251.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一九三0)[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6.

[3] 俞伯流,陈钢.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M].北京:长征出版社,2011.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一九二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9.

[5]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2.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网址: http://www.hkdlxbzz.cn/qikandaodu/2021/0622/1376.html



上一篇:制度实施机制的行为动力学分析
下一篇:飞机结构疲劳与断裂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航空动力学报投稿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航空动力学报版面费 | 航空动力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空动力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