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尚农重农的文化传统与先秦汉语时间词汇(4)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注 释: [1]转引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9页。 [2]转引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注 释:

[1]转引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9页。

[2]转引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4][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 于晓 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4页。

[5]周光庆:《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语出《尸子·仁意》:“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

[7]语出《周礼·春官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彳扁。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宗,尊也,欲其尊王。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遇,偶也,欲其若不期而俱至。

有文字材料可考的上古时期是我们时间观念的萌芽和成熟期,是时间词汇形成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人类跨越蒙昧、走向文明、拓展认知、建构文化的至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发掘这个时期内时间词的形成发展规律,可供管窥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形成发展规律。这个时期内时间词的由无至有、由少积多、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系统,可以充分反映出汉民族先民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独具魅力的传统华夏时间文化。

一、农耕文化与时间词汇的互动共变

笔者从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献中收集到的时间词接近900个,这足以证明先秦时期的华夏先民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时间观念、非常庞杂的时间系统、非常深刻的时间哲学。而这些时间词汇中,大约有1/3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密切相关。

以记年为例:据《北史》和《新唐书》记载,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突厥族仍然“不记年历,唯以青草为纪”。而唐代西部的宕昌羌、党项羌同样“候草木荣枯以纪岁时”。又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和洪皓《松漠纪闻》等书,北宋时期东北境内的女真族。亦“不知年岁”、“不知纪年”。如果有人问他们年龄多大,“则曰吾及见青草几度”,大概以草青一次为一年。藏族在文成公主入藏前也流行着“候草木纪岁”的时俗。据说蒙古族至成吉思汗时,也还是“但见草青,即为一年。”[1]这是游牧文化对于草原上讨生活的人造词用词的影响。

农耕文化为主的华夏文明历程中,纪年的词有很多,也曾出现过草木纪年。《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今兹美禾,来兹美禾。”注曰:“兹,年也。”《春秋公羊传》桓公十六年说的“负兹”,注云:“兹,新生草也。一年草生一番,故曰以兹为年。”但这种纪年方式很快被摒弃不用。人们更习惯用时间词“年”、“岁”来记时,这是因为“年”和“岁”更符合华夏文明主流——农耕文化的要求,因而得以留存至今。《说文》曰:“年,谷孰也。”《春秋谷梁传》曰:“五谷皆熟谓之年。” 甲骨文中的“年”字也形象地描绘了一棵饱满沉甸的禾穗。汉字“岁”的意思也是“年谷之成”,其原形为收割谷物的一种工具。因为每年收割一次,所以后来借这种工具的形象来表示一年的周期。此外,在《国语》、《左传》等典籍中,还能看到“五稔”的说法,汉族先民的这些纪年词汇的形成与发展甚至是消亡,很显然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推动和制约。

再以季节为例:生活在尼罗河沿岸的埃及人,“年”的意识显得特别的强。他们依据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水位升涨给农作物种植带来的影响,将一年划分为泛滥、生长、收获三个季节。尼罗河的节奏成为埃及人季节感知的依据。[2]而生长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中华先民,由于地理和环境的差异,对于河水泛滥,没有感受到埃及人民的那样深沉的切肤之痛,缺乏那样紧迫的生存危机,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从生存之本——作物的种植角度去分割时间,由春秋两季进而划分出四时来。很显然,季节的分割和命名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推动和制约。

时间与空间交织而成的多维生存场景,是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生存的基本方式。虽然与其他生物共享同一生存空间,人却是唯一能够创造语言符号、运用语言符号并在语言化行为中创造文化、塑造自我、彰显存在的语言动物,也是唯一能够创建文化、享用文化并在文化性活动中创造语言、塑造自我、拓展生存空间的文化动物。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人类不断地认知事物、解释事物、表述事物,以人性为圆周,创造出人所独有的充满语言符号的文化世界。而文化世界,一经形成,又不断地推动和制约着民族人的符号思维与言语行为,规约着语言符号沿着文化既有模式繁衍生息。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网址: http://www.hkdlxbzz.cn/qikandaodu/2021/0413/867.html



上一篇: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文化动力
下一篇:浅谈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航空动力学报投稿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航空动力学报版面费 | 航空动力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空动力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