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尚农重农的文化传统与先秦汉语时间词汇(7)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人们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上古先民渐渐不满足于对四时的粗略划分,他们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时间效应,在特定的时段内完成才能达到预

随着人们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上古先民渐渐不满足于对四时的粗略划分,他们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时间效应,在特定的时段内完成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于是,他们为四时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他们将时间划分为农时和农隙两个时段,并根据需要随机地将四季合称;他们将四时与日、时、季等词根结合,以为四时定性;他们将四时依次划分为孟、仲、季三阶段,每阶段各代表一月;他们用上、开、毕、暮、发、杪等词来修饰四时以表示四时的早晚;他们还用明显的季节特征来为四时再命名,于是有了蚕月、阳春、朱明、白藏、麦秋、玄英等等特征鲜明的异名。最能体现先民的农耕时间观念的是下面第六组词汇,以收成的多少为划分理据,同一所指却用有数目众多的异名,充分证明了先民对此的重视。

第一组:农时、休时、农隙、四时之隙;

第二组:寒暑、春秋、秋冬、冬夏;

第三组:春日、夏日、秋日、冬日;春时、夏时、秋时、冬时;

第四组:孟春、孟夏、孟秋、孟冬;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中春、中夏、中秋、中冬;

第五组:孟陬、上春、开春、毕春、莫春、发岁、发春、阳春、春气、青春、朱明;白藏、既烝、秋气、杪秋、廪秋、麦秋、秋气;玄英;

第六组:乐岁、富岁、多岁、丰年、岁定、宁岁、登年、大年;小年、凶年、岁凶、饥岁。

这些同实异类、同实异名的现象实际上都反映了先民基于对农业生产的关注而将生存时间不断地类型化,以提示自己根据季节时间的变化协调生产行为、适应自然生态,是先民重农尚农的文化传统的外化反映。

三、结语

正如“绿色文化”孳乳了大量与游牧逐鹿休戚相关的时间词汇,“兰色文化”孕育了无数与海渔航运紧密牵系的时间词汇,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受“黄色文化”的影响,安土重迁、务农尚农,形成了异常丰富的与农耕灌植缚连的时间词汇。作为语词符号创造的动力、表述对象和存在价值,文化理所当然地发挥主导作用,推动语词的形成和发展,制约语词的形式与内容,规缚语词的解释和运用,从而使语词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形成区别于他民族语言词汇的多种风格。简而言之,文化是语词形成发展的动力之一,有力地推动语词沿着文化变迁的轨迹产生和发展。

注 释:

[1]转引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9页。

[2]转引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4][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 于晓 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4页。

[5]周光庆:《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语出《尸子·仁意》:“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网址: http://www.hkdlxbzz.cn/qikandaodu/2021/0413/867.html



上一篇: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文化动力
下一篇:浅谈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航空动力学报投稿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航空动力学报版面费 | 航空动力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空动力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