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地方法治建设动力的社会化问题研究(5)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引入第三方法治评估机制 地方法治建设应当立足于本地社会需求,围绕本地方法治实践,积极发展和推进以社会为本位的第三方法治评估机制[16]。

(四)引入第三方法治评估机制

地方法治建设应当立足于本地社会需求,围绕本地方法治实践,积极发展和推进以社会为本位的第三方法治评估机制[16]。应结合地方实际,在借鉴国外第三方评估制度的基础上,理性引入并渐进完善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影响大且各方争议较大的专业性、技术性等重要立法事项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并最终向地方立法部门提交书面评估报告,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力求能够使地方立法在协调相互冲突的各方利益中寻找到各自利益需求的平衡点。

通常而言,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员一般都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保持相对中立,较好地代表和反映普通社会公众的意志,不受到政治利益影响,既可以避免立法机关因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立法项目力不从心,又能避免行政机关虽有信息技术优势却可能将其部门利益渗透到相应的法律规定中,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正确实施,具有相对的客观性、独立性以及公正性。

现今,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立法评估结果往往缺乏足够的权威和应有的法律效力,直接影响评估活动,难以保证评估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完善:第一,设置评估机构准入门槛。严格规范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和业务范围等。当前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大多数是高校院系或科研院所,而这类机构往往都因缺乏独立资质而无法保证评估所要求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另此类评估机构组成人员虽具有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但因缺乏实践经验,最终提交的评估结果报告可能会因欠缺现实可行性而影响其在实际地方立法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即使社会上存在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团体或组织,接受委托承接了某立法评估事项,但缺乏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高的稳定队伍,无法提供优质的立法评估服务,更遑论指望其能提高地方立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地方立法机关的最后立法决策提供足够的支持。应当通过立法设置评估机构准入门槛,发挥地方立法咨询服务基地与专家智库作用,明确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承认其相应资格,人员构成科学合理,兼顾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保障地方立法的质量。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立法评估方法体系。目前第三方立法评估机构运用的评估方法主要限于查阅文献资料和收集论证相关数据,较为单一,完善第三方立法评估机制,必须注重在评估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如比较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系统分析等,对收集和整理的所有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形成行之有效的立法评估方法体系。第三,及时公开立法评估报告并健全评估结果应用反馈机制。地方立法决策机关必须重视应用经过第三方立法评估机构科学论证的评估结果报告,在合理期限和合理范围内对外公开第三方评估结果报告在立法决策中的采纳情况,增加评估结果使用的透明度,使其真正成为地方立法的参考。同时健全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公众监督评议制度,保障地方立法的社会导向,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为地方治理提供真正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保障地方法治建设的良性发展。

结语

当国家无法全面涵摄社会的多元利益,就需要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实现或满足多样的利益诉求,发挥弥补国家立法空白的作用。虽然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可能成为我国发展的参考和借鉴,但以寻求普适性的法治追赶模式依然是不可取的,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历史地分析后发性优势的影响,在法治建设的良性渐进中不断调适,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法治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的法治需求是地方法治建设的开放多元的、持续的支撑,引导和培育社会公众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规范有序地进行,地方法治建设就有了持续的活力。法律是天然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社会治理装置[17]。依法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地方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任。学界也应当给予地方法治建设的诸多理论问题更多关注和探讨。

[1]封丽霞.认真对待地方法治——以地方立法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为视角[J].地方立法研究,2016,1(1):21-33.

[2]姚建宗,侯学宾.中国“法治大跃进”批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4):16-31.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网址: http://www.hkdlxbzz.cn/qikandaodu/2021/0622/1373.html



上一篇:论激发基层协商民主有效运行的三维动力
下一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动力及其实现逻

航空动力学报投稿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 航空动力学报版面费 | 航空动力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空动力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